![]() |
Pixabay圖片 |
老同學某,移民美國幾十年。
有子長成,離家讀大學,一日致電老爹,謂交了女朋友。
老同學馬上問:是什麼種族?
兒子答:是黑妹。
老同學嚇呆半分鐘,然後兒子說:同你講笑者,老豆!是亞洲人。
老同學如釋重負,問:是否香港人?
答曰:韓國妹也。
老同學:咁都好。
在美加澳,不同種族通婚是常態多於例外。
你看是一雙白人男女,其實本家是不同種族,父母或祖父母講英文之外的另一種語言為母語者,多不勝數。雖然在很多華人心目中,所有「鬼佬、鬼婆」都是一種人而已。
移民後代,在當地長大、上學、交朋友、擇偶,講英文就像呼吸的自然。文化差異的包袱,遠遠比父母一輩輕。
移民父母,生怕子女會同非我族類結婚,以後家中多了一個「外國人」,坐埋食飯都要講英文,好唔方便,那是不切實際的想法。
有個朋友,兒子帶一個鬼妹回家見他們,顯然兩人已經有相當感情,希望得到父母的祝福。朋友同我提起時, 每每唉聲歎氣,後來兒子和女友感情告終,另與一香港人的女兒拍拖,最終締結婚姻,朋友才放下心頭大石。(節錄)
全文:http://bit.ly/2hA2RRf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